对于许多投资者而言,贾跃亭一直是FF的核心人物。尽管他自2021年辞去CEO职位,因财务困难,但他强调,若能成功回国,FF便能重新站稳脚跟。他在发言中详细披露了个人持股与股权兑现方案,并承诺一旦股权兑现,将拿出一半收益偿还中国的债务。话虽如此,这个目标目前看来依然遥不可及——FF的股价仍在1.26美元上下浮动,而要兑现贾跃亭所持9%的股份,股价至少要涨到106美元以上,涨幅超过百倍。与此同时,他在国内仍背负着20亿美元的债务。
贾跃亭的“买单能力”究竟来自何处?有人把他比作善于煽动的演说家,也有人认为他具备超凡的商业直觉。从乐视创立伊始,他便敏锐地把握住了视频版权的风口,通过低成本 acquiring 版权,打造行业壁垒。系列成功的作品如《甄嬛传》等至今仍为公司带来收入。但在2014年乐视开启全生态战略、宣布“打造超级汽车”的同时,危机也在逐步积累。两年后,财务危机爆发,资金链断裂,甚至孙宏斌曾托以150亿元帮助他“救火”,但很快便发现事实远比预想的严重。
孙宏斌的投资像是一场“救援行动”,却浅尝辄止,最后不得不认清现实——乐视的债务总额高达343亿,孙宏斌在未来的业绩会上忍不住发出“再给乐视借钱,就是傻”的感叹。更早之前,贾跃亭参与的融资也多如牛毛,从乐视时期的大额救援到法拉第未来的多轮融资,无一不是将失败的风险转嫁给投资者。曾有投资人形容,贾跃亭其实“很自私”,他凭借出色的口才和商业判断,屡屡行驶在“赌局”的边缘。
他善于利用潜在的商业价值和“超前”思维推动项目:乐视在版权采购上的布局、FF的早起步都显示出他的敏锐眼光。甚至孙宏斌与许家印投资他,部分原因也是看中了乐视的地块优势和FF的战略地位。贾跃亭自诩的“中美桥梁”战略,试图借此吸引国外资本,强调“作为中国人创办的美企,要让全球用户享受极致的体验。”但一切都离不开“赌性”——那种激励他不断冒险、不断“买单”的精神。
然而,正如业内人评价的那样,“理性太强、不设止损”的贾跃亭,是个典型的“赌徒”。他的每一次融资,无不是纸醉金迷的“豪赌”。在过去的岁月里,贾跃亭不断靠融资和“帮帮帮”的形象,吸引了很多愿意“为他买单”的投资者。尽管如此,他的“梦想”恐怕难以实现——曾经的“蓝图”在碎片中被粉碎。乐视、FF的泡沫终究破裂,昔日辉煌不再,好故事也再难换来好价钱。
岁月流逝,昔日的豪言壮语,仿佛只剩下一抹回忆。在乐视倒塌后,贾跃亭不断试图重塑自己的形象,从PPT造车到FF的持续融资,再到“联席CEO”的复出,所有的努力都在诉说着一个“赌徒”未曾真正放弃的梦想。对于“买单”的那些投资者而言,“贾跃亭”,就是那场永不停歇的豪赌。而在现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娱乐故事或许已成逝影,贾的“赌局”还在继续,只是不知道最后的“赌局”是否会有赢家。
一切仿佛都变得物是人非,从融创的失败到恒大集团的崩盘,曾经耀眼的商业传奇如今已难以再现辉煌。在贾跃亭力图返回中国、试图实现他的“梦想”之际,那些曾经为他“买单”的“赌徒们”,早已离开了那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