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字贺六浑,是中国南北朝后期东魏的实际控制者,也是后来北齐王朝的奠基人。高欢这个人很了不起,他本来只是一个守边的士兵,连马都没得骑,直到娶了个有钱的老婆,这才买了马,当了个小队长。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出身底层的人,最后一步步战胜了各路豪强,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者,建立了强大的东魏王朝,成为当之无愧的一代枭雄。
后三国时代(东,西魏与梁)的对峙
纵观高欢的一生,其成功与他善于笼络人才,用人有道有着紧密关系。史书记载,高欢“知人好士,全护勋旧,擢人授任,在于得才”,在用人方面,无疑是顶尖高手,展开点讲,高欢用人有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是揽才以志。高欢素有大志,不甘居人下,一直有澄清海内,纵横天下的志向,这一点对于他招揽人才非常有利。高欢本来只是个底层的小人物,在北魏末期那个豪强并起的时代,在吸引人才上本来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各路英杰都慕名而来,有的甚至是千里来投。这些人才看中的不是高欢所不具备的出身或者军队实力,看重的是高欢远大的志向。渤海豪强高乾兄弟,前南赵郡太守李元忠,就是看出高欢“雄略盖世,其志不居人下”,是要问鼎天下的主,跟着这位主子有前途,所以倾心来投。
其次是知人善任,了解每个部下的才能,而且能把每个人用到能发挥他们能力的地方。慕容绍宗本来是尔朱荣的部将,尔朱家败亡后才投降高欢,高欢看出这位是大将之才,所以保留他的官位,视其为重要心腹,而且在临死前,高欢预料部将侯景必定反叛,而“少堪敌侯景者唯有慕容绍宗“,为了让儿子高澄能解决掉侯景,特意将他留给儿子,最后果然是这位名将平定了侯景,把他赶到了南边的梁朝,这也才导致了后来的侯景之乱,南方的汉人政权实力大伤,给了北周崛起的机会,间接上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以及后期隋唐大一统王朝的崛起。
展开全文
第三是唯才是举。高欢用人,”擢人授任,在于得才,苟其所堪,乃至拔于厮养,有虚声无实者,稀见任用”,只要有能力,就算是地位低下的奴才,也大力提拔,而对于那些名气虽大,但是没有实际能力的人,却一概不用。所以看高欢帐下猛将如云,出身却是五花八门,有世代镇将诸如窦泰者,也有汉族豪强如高敖曹,还有叛军出身的如彭乐,张保洛等,有才者,不管你出身高低,历史是否清白,高欢就敢大胆拔用。
岩画中的北朝骑兵
第四是容人有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才也有缺点,人才也会犯错,要用好人才,不仅要有识人的智慧,也要有容人的度量,这一点高欢几乎做到了极致。大将彭乐,也就是那位沙苑之战中乘着酒兴冲入敌阵,厮杀中肚子被刺破肠子流出来,塞回去发现还多出一截,自己挥刀割去后塞回肚子又继续战斗的猛将,后来在邙山之战中大胜西魏军,但就在眼看西魏的头子宇文泰就要被擒的当口,却因为宇文泰一句“今日无我,明日岂有汝邪”,彭乐居然就把他给放走了。这事如果是换了其他人,彭乐不死只怕也会从此失去高欢的信任,但是高欢虽然很愤怒,几次举起刀要砍他,但是最后也只是拿几千匹布压他身上以示惩戒而已,后面与西魏的几场恶仗,仍然放心使用彭乐。
北齐徐显秀宴饮图
最后是用人有度。高欢虽然对人才有容人之量,但是他也知道,对部下太过纵容,难免出现恃宠而骄,难以驾驭的问题。因此高欢虽然放手用人,却又不是完全放任不管。比如对侯景的使用,高欢一方面让他节制河南,抵御西边的西魏和南边的梁朝,几乎占据了东魏一半的土地和军队,但是另一方面又让侯景远离朝廷,让他无法在政治中心找到同盟,所以后来侯景反叛的时候,能调度的军队也只有区区几万,而且到处得不到支援,最后打不过慕容绍宗只能南逃。另一个例子是对横行不轨的勋贵比如孙腾,司马子如等,高欢让儿子高澄去收拾他们,这些老伙计来找老领导求情,高欢也只是跟他们讲“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意思是你们自己要收敛,做了坏事让我儿子抓到了,我也救不了你们。在高欢的授意下,权贵们的不法行径得到了很大的收敛,
“深密高岸,终日俨然,人不能测。机权之际,变化若神“,这是《北齐书》中对神武皇帝高欢的评价,高欢是个很有智谋的领导者,但是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逐鹿天下是个大事业,没有足够和广泛的人才支持,这项大事业无法成功,高神武能够在乱世之中崛起,建立后三国时代最强的东魏,乃至高家子孙的北齐王朝,靠的恰恰是他卓越的识才用才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正是我们今天需要去学习和效仿的地方。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