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贡面,因其形似丝索,也被当地人叫做索面,是浙江常山传统的特色名吃,细腻爽滑,唇齿留香,属于贡品。据史料记载,常山索面早在唐咸亨时期就开始生产,北宋时期大大小小的索面制作场坊就已经遍及城乡。把一大坨面团经过揉粉、开条、打条、上筷、上架、拉面、盘面等10多道工序,逐步做成白如银、细如丝的贡面,手法令人眼花缭乱,这当中凝结了勤劳的常山人几百年来的朴实智慧。“洁白似银美亦香,纤细如丝意悠长”,这是人们对常山当地传统名产——常山贡面的形象概括。
一大坨面团最后变成面条,需要经过和面、开条、打条、上筷、上架、拉面、晒面等10多道工序,一步一步按部就班,不急不躁,张弛有序。做面的时候,凌晨2点就要起床和面。和面跟天气密不可分,天晴时怎么揉,放多少盐,下雨天如何把握,都是有讲究的。力道和手法也很重要,纯手工搅拌揉和,把面揉得吸水均匀、柔韧有度为止。
贡面上筷也很有意思:经过切片、多次醒发的面条,已然细长,上筷的时候,把细面一圈一圈地卷到两根筷子上,每筷32-40卷。这也是一道精细活,看起来似乎不难,但真的要做到快速又均匀,得靠熟能生巧。面拉得细而不断,完全要看手的巧劲,一双灵活的手,几下一摆弄,纤细如丝的面条就出来了。晒面则是一道迷人景致,丝丝缕缕、晶莹剔透的贡面在阳光下迎风飘拂,简直是一幅妙不可言的艺术画卷。不过,晒面也得关注天气变化,起早摸黑乃家常事,密切观察云系风向更是一门必修课。
煮一锅开水,同时,在碗里依次加入佐料:肉油、辣椒油、葱花,味精、酱油……佐料放齐,水也在锅内冒着水泡,放入贡面,只需在锅内翻腾片刻,就可将贡面起锅入碗。迫不及待地夹一筷,匆匆吹上一口热气,哧溜溜地吸入嘴里,细腻爽滑,唇齿留香。常山贡面一定要趁热吃,透过刚出锅的面条沸腾的热气,窸窸窣窣往嘴里送,然后喝一口汤,被烫的有点发麻的嘴,最先感受到面条的清香气,然后是鲜辣酸爽的汤,味蕾在那一刻瞬间变得生动活泼。贡面的鲜美都在这热气腾腾的迷雾中,尤其是寒冷的冬夜,来一碗热辣辣、油汪汪的贡面,身子和心都跟着一块暖和起来。是的,这就是贡面的好处,既饱了肚子,又暖了身子,还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感怀和憧憬。
长年累月的积累让师傅们对面性有了长足的了解,出手就是不一样。贡面在屋内拉到七分,另外三分则在室外的阳光下完成,在经过山区空气和阳光的加工后,贡面就成型了。过去鼎盛时期,贡面作坊,仅球川一地,就有二三十家而且供不应求,现如今只剩下七八户,而且呈现老龄化。对传承的瓶颈,师傅们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虽然物质世界的繁荣,让贡面不再是人们单一的选择,但一碗热腾腾的贡面,凝结了百年的劳动智慧,在普通的农家土灶中,翻腾出幸福的滋味。小伙伴们,浙江常山贡面,细腻爽滑,你吃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