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过高又称发热。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37℃或口腔温度>37、5℃,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体温过高的处理方法如下:
一、病因治疗:
这是发热处理的关键。通过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明确病因,给予针对性处理,如积极治疗原发病,清除感染灶,合理选择抗生素等。
二、对症治疗:发热是机体的自然防御反应,可使白细胞增多吞噬细胞活性增高,酶活性增加,抗体合成加速。故对于低热和中等度热可不作处理。但体温过高,体液、热能及氧的过度消耗并影响到重要脏器功能时,则应积极对症处理。
1、物理降温:包括冷毛巾湿敷额部,冰袋置于额、枕后及大动脉搏动处,酒精擦浴,冰水灌肠或冰水浴,吹电风扇和用冷气机降低室温等。
2、药物降温: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是常用的退热药。对于高热伴惊厥、谵妄者可应用人工冬眠疗法。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发热时出汗、呼吸及皮肤的水分蒸发增加,使机体水的耗损量变大。体温每升高1℃,从皮肤丧失低渗液体3-5ml/kg,中度出汗的患者,每日丧失体液500-1000ml;大量出汗时,失液量达1000-1500ml.因此,不及时补充,将造成水、电解质平衡的紊乱。
参考资料:[1]邓小明,李文志.危重病医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