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历1912年年初(大清国宣统三年年底),大清朝隆裕皇太后对于南方的革命形势,以及袁世凯的胁迫处于无可奈何的状态。最终,因民国临时政府方面的妥协——民国政府表示大清皇帝退位后,会继续承认皇帝的尊号,并且支付一定的生活费,于是,隆裕太后就坡下驴,大清国由此落幕。大清国的覆灭,在中国历史上,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幕。
而大清国灭亡后,从大清国的国姓爱新觉罗,到寻常的满族姓氏,都改姓了汉姓——比如爱新觉罗姓很多改姓了金,他他拉姓则改姓了谭,只是,为什么满族人要改姓汉姓?
个人认为:
防止迫害
满清灭亡时候的局势,和之前的朝代不同。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王朝灭亡的情况,有隋灭北周、明灭蒙元。但是在隋灭北周之时,鲜卑人和汉人之间的仇怨几乎没有。甚至隋文帝父子还委任宇文化及为重臣;而明灭蒙元的时候,大多蒙古贵族逃到了北元境内,即便是明朝想清算,也找不到对象。
辛亥革命建立的民国政权,除了传统的汉地十八省以外还涵盖几乎整个满洲和蒙古的故地,而早在光绪帝还在世的时候,革命者为了革命需要,曾撰写大量反满文献(按:民国建立后,共和先辈也意识到反满口号不利于国家统一,而强调五族共和),这就导致整个满族群体,上到贵族下到平民,都处于惶恐状态,担心自己会受到民国当局的迫害。为了防止迫害,很多满人只好改用汉姓,放弃满族姓氏。
生计所迫
满清灭亡后,宣统帝一家子和宗室贵族固然可以靠民国拨付的生活费过活,但普通满族人的生计却成了问题。为了糊口,很多满族人只能靠给人打工为生。但民族歧视这个现象,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始终存在。很多满人因为姓氏原因,受汉族雇主的歧视而失去工作。为了糊口,满族平民需要隐藏自己的姓氏,因此,就需要改用汉族姓氏。这也是满人改用汉姓的原因之一。
追求进步
此外,还有部分满族青年出于追求进步的因素,而改用汉姓。
根据相关文献披露,早在孙中山先生筹备共和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前,就有部分满蒙进步人士认为大清朝廷应该推翻而参与进步组织。这部分进步人士,在民国建立以后,改用汉姓。随着民国立国日久,很多新生代满人受共和思想、进步思想影响,而表示和传统满族家庭绝了,而采用汉姓。
事实上,满清八旗子弟改汉姓的趋势,并不是从清政府灭亡才开始的。早在乾隆年间,不少满族百姓就开始尝试将姓氏改为汉姓。但由于缺乏经验,改出来的汉姓往往闻所未闻,非常不规范。因此,乾隆皇帝还曾下旨,要求八旗子弟停止这种不规范的改姓。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满族百姓分为八旗,但却并不代表每一旗就只有一个姓氏。根据统计,八旗子弟出现过的姓氏,共计有900多个。
而除开皇族姓氏爱新觉罗外,清朝还有八个非常显赫的姓氏,被俗称为“满洲八大姓”。
这些姓氏分别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钮祜禄氏、那拉氏、富察氏、赫舍里氏、索绰罗氏。
那么,这些姓氏改为汉姓后,都变成了什么呢?
需要说明的是,满族人改汉姓,都不是随意乱改,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实际上是用了“取谐音”和“取译意”两大原则。
首先,作为皇族姓氏的爱新觉罗,由于“爱新”在满语中是“黄金”的意思,因此多数人将汉姓改为了“金”姓。这是“取译意”原则的体现。像清朝格格、女汉奸川岛芳子,就是以“金碧辉”的名字活动的。
佟佳氏的佟佳本来是地名,后来成为姓氏。民国之后,多数人取谐音改为了“佟”“童”两姓。
那拉氏也是满洲一个大族。在明末时就已经有了叶赫那拉、哈达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四大支系。清朝时期,那拉氏出现了众多皇帝后妃,后多改名为了“那”“南”等姓,现代著名歌手那英便是代表人物。
富察氏作为女真时期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现在多改姓为“富”“傅”“付”等姓。这也是当今满族中,除“关”姓之外最多的姓氏。
赫舍里氏多数人改姓取谐音,现在多为“李”“赫”“何”“舍”四种姓氏。
索绰罗氏现多姓“索”“曹”“石”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石”姓的来源,竟然是大学士英和的高祖都图,因为在管理国库的时候一丝不苟,被康熙帝赐“石”姓,后来他的后裔便都以“石”为姓了。
当然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作为当今中国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满族人将姓氏改为汉姓,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在我国历史上,满族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民族,也是开创了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民族。可是,清朝恰恰赶上了封建时期走向没落的时代,最终,在列强的坚船利炮的轰击,以及国内不断起义的情况下,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走向灭亡。
清朝灭亡之后,包括清朝皇室在内的绝大多数满族人走上了“更名改姓”之路,特别是在更改姓氏方面,满族人把满族姓氏改成了汉族姓氏。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年满族人更改姓氏几种常见的类型。
1、用满族姓氏的谐音来取汉姓。
这种改姓的方式是当年满族人使用的最多的一种方式,可能是觉得这种改姓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之前满族姓氏的内涵吧。利用了这种方式更改的有两种姓氏。
瓜尔佳氏:瓜尔佳氏在满族可是一个非常大的姓氏,这种姓氏贯穿在满族八旗各个旗之中,瓜尔佳氏最著名的还要属清朝五大开国功臣之一的费英东了。最后,瓜尔佳这一姓氏更改了成了“关”,在满族语的发音之中,“瓜尔佳”和“关”比较相似。
塔拉切氏:这一姓氏在满族中人数也比较多,最后,这一姓氏改成了“唐”。从现在满族人的姓氏来看,姓“唐”的满族人还是有一定的规模的。
2、用满族姓氏中的一个字来做汉族姓氏。
这种改姓的方式相比之下还是最容易的,取满族姓氏中的一个字来做汉族姓氏,而且,这种改姓的方式往往是取满族姓氏中一个最接近汉族姓氏的字。
叶赫那拉氏:这种满族姓氏相比之下是除了“金”之外人们最熟悉的姓氏了,慈禧太后就是这一姓氏,正是处于慈禧太后的原因,让这一姓氏在满族姓氏中变得更加尊贵了。最后这个姓氏分支成了两个:“叶”和“那”,我们比较熟悉的歌手那英的祖先就是叶赫那拉氏。
另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姓氏还有“温特赫氏”,温特赫氏也是一个满族贵族姓氏,最后改成了“温”。“富察氏”改成了“富”,“佟佳氏”改成了“佟”,这两个姓氏都曾经出过皇后,一位是乾隆的富察皇后,一位是康熙的佟佳皇后。
3、引用汉字中相同意义的字作为姓氏。
这种改姓的方式要说最有名的还要属清朝的皇室“爱新觉罗”氏了,在满族语中,“爱新觉罗”的意思是“金子”,所以,“爱新觉罗”氏改姓为“金”。不过,出于这个姓氏的特殊性,现在越来越多的满族皇室后裔都改回了这一姓氏,而且,也有很多人当年自始至终都没有改过姓氏,比如说“溥仪”。
另外几种非常有代表性的还包括“倭赫氏”,满族语中“倭赫”的意思是“岩石”,所以,这一姓氏改成了“石”。“阿克占氏”,在满族语中,“阿克占”的意思是“雷电”,这一姓氏改成了“雷”。“尼玛哈氏”,满族语中,“尼玛哈”的意思是“鱼”,由于汉族姓氏没有“鱼”这个字,所以,后来这个姓氏改成了“于”。
以上大致就是满族姓氏中几种常见改姓方式,以及几种常见的姓氏了,
那么,当年驱使满族人改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3点原因。
1、满族人已经汉化,接受了汉族的文化。
和汉族人比起来,当年入主中原的满族毕竟是一个外族,虽说满族在中原的统治力度和统治时间远远超过了当年蒙古族,但是,满族人的数量不占任何优势,汉族人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满族,而且汉族的文化也要比满族文化先进,所以,经过了两百年的发展之后,绝大多数满族人基本上融入了汉族人的体系之中,也接受了汉族文化。
其实,发展到了清朝末期,大部分满族人如同汉族人一样,甚至已经出现了满族人自愿更改为汉姓的情况,那时只有那些满族的皇室和贵族们还在严格保留着满族人的各种习俗。等到清政府灭亡的时候,满族的那些皇室和贵族们也想普通的满族百姓一样,将姓氏改为汉姓。
2、清朝灭亡之后,满族人遭到了汉族人的报复,很多满族人因此而死。
清政府成立之后,曾经在江南等地进行过大规模的屠杀,而满族人的这种灾难性行为最终也在他们自己身上上演了,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随着清政府的统治力度每况愈下,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汉族人屠杀满族人的现象。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非常出名的要属西安爆发的屠城事件了,当年被屠杀的满族人近10万。另外,太原、南京等这些规模比较大的城镇之中,被屠杀的满族人也有一定的规模。
毕竟当年满族人已经失去了对全国的统治力度,就像是之前那些被八旗军队屠杀的那些汉族人一样,这一次灾难降临在了他们的头上。出于对汉族人屠杀的恐惧,很多满族人纷纷走上了便汉服、剪辫子、改汉姓的道路,想要借此来躲避汉族人的屠杀。
3、即便没有被屠杀,满族人也成了汉族人欺压的对象,满族人迫于生计也要更改姓氏。
辛亥革命取得的巨大成果直接让满族人在全国失去了任何优势,由于之前满族人的统治给汉族人带来了数不尽的灾难,所以,在汉族人心中满族人就是历史的罪人,再加上汉族人长年受到满族人的欺压,这才有了上面说到的满族人被大规模屠杀的史实。
辛亥革命胜利之后,那些没有被屠杀的满族人成了被汉族人欺压的对象,为了生存,满族人只能接受汉族人的种种习俗,让他们自己成为一个“汉族人”,这样他们才会尽可能的避免汉族人的欺压,所以,满族人纷纷改成了汉族姓氏和名字。
附满族人改姓大部分如下
茫茫:
序号 蒙古族姓氏 汉姓
1 孛儿只斤 鲍、包、宝、博、奇、罗、波
2 乞颜 齐、祁、陈、秦
3 纳古斯 那
4 肖德 肖
5 客烈亦惕 和、何
6 汪古惕 汪、王
7 弘吉喇惕 洪
8 帖良古惕 铁、车
9 兀良哈 乌、吴、于、魏
10 满楚古得 满
11 杜尔伯特 杜、司
12 和硕特 和
13 郭尔罗斯 郭、高、何
14 呼和淖如得 和
15 伊斯得 伊
16 夏日高勒 夏、黄、何
16 夏日高勒 夏、黄、何
17 梅日根哈拉 梅
18 闫忽德 闫、门
19 泰亦赤兀惕 戴
20 胡勒目斯 胡
21 杜格庆 杜
22 海那赫 海、毕
23 周尔那德 周
24 华努特 华
25 齐木德 齐
26 敖勒高努德 敖、赵、王
27 白如徳 白
28 海勒图德 海
29 赖哈图德 赖、赵
30 李莫斯日 李
30 李莫斯日 李
31 都如德 杜霍
32 亦日呼德 伊
33 朱勒豁得 朱、周、康
34 兀济叶惕 武、吴
35 乌珠穆沁 乌、武
36 巴尔虎 巴胡
37 召蒙岱 赵
38 克什克腾 和、何
39 木斯臣 穆
40 宝勒格沁 暴
41 席热臣 席
42 包日罕特 包
43 台本 邰、伍
44 通事纳尔 佟
45 唐古特 唐、夏、项
46 夏那日 夏、项
47 朱理真 朱
48 忽思慧 忽、胡
49 泰亦什 师
50 呼和绍布 和、付
51 海拉苏 海、俞
52 萨都喇 萨
53 扎喇亦尔 赵、季
54 毛忽来 牟、何、李
55 蔑尔乞德 穆
56 撒勒只兀惕 蔡、马
57 塔塔尔 戴、谭、白、王
58 玉里巴雅兀惕 俞、白、富
59 席勒特德 邢
60 永谢布 云、荣、永
61 翁高德 敖
62 瓜勒给亚 关
63 楚勒呼德 褚、邱、陈
64 森吉德 沈
65 察哈尔 常、张、白
66 努图格沁 欧
67 强科勒 乔
68 宫固如徳 孔、宫
69 锡勒朱徳 谢、邢
70 索很 宋
71 达日呼德 戴
72 楚兀日出德 常
73 朝鲁图德 乔、晁、曹、石
74 斡恩真 温
75 速勒吉德 孙
76 杭锦 康、韩
77 昂沁 安
78 宰桑 翟
79 亦鲁特 尹
80 扎兰努德 张
81 哈日努特 韩、哈
82 莫勒图特 孟
83 布忽纳惕 全
84 巴鲁喇斯 胡
85 斡罗纳尔 多
86 那牙勤 关
87 土默特 万
88 土尔扈特 段
89 哈达努德 冯
90 埃日德 金
91 斡亦喇惕 林、刘、张
92 朱嘎沁 钱
93 准噶尔 左、朱
94 温德日格庆 高
95 达郎古德 梁
96 俄格德格 宁
97 呼勒都古德 董、胡
98 都仍太本 满
99 努克楚德 姚
100 尼格斯尔 伊
101 浩齐特 陈
102 杭席古德 贾
103 哈荣古德 罗
104 纪勒格勒德 藤
105 呼热特 袁
106 陶日根席日 段、黄
107 阿都沁 马
108 兀和日沁 牛
109 陶高沁 郭
110 豁尼沁 杨、霍
111 哈日玛赤 谢
112 塔日阿沁 田
113 兀纳嘎沁 鞠
114 博斯沁 卜、戴
115 特木日沁 铁
116 陶格沁 齐
117 珠勒沁 邓
118 瑙木沁 弓宫
119 扎格斯沁 于
120 萨日塔兀勒 越、岳
121 明安 千、钱
122 兀苏德 徐
123 巴克西纳尔 师
124 沙毕纳尔 苗
125 席日努德 黄、金
126 宝古 鹿
127 阿拉图德 金
128 辉特 冷
129 嘎勒楚德 霍
130 尼出古惕 白、倪
131 兀亦桑 周、魏、吴
132 忙忽惕 何、贺、
133 马鄂 乌
134 布里牙特 甫、全
135 敖汉 白
136 亦赫君 孟
137 固兀日 白、顾
138 朱日其德 康
139 俄勒特德 胡、白
140 嘎察古特 李、甘
141 翁牛特 高、包、敖
142 喀喇沁 乌、韩
143 扎勒楚特 陶、秦
144 斡鲁徳 王、单
145 卧特日古斯 金
146 毕德兀德 狄
147 何勒楚德 宦
148 格根托如勒 刘
149 宁嘎德 王、宁
150 哈吉古特 柴
151 俄勒斯特 梅
152 嘎树努德 赵
153 哈布哈沁 陈
154 失宝赤 宫、龚
155 希日木德 岳、铁
156 囊嘉 王、南
157 塔布囊 乌、吴
158 阿巴嘎纳尔 安、岳
159 宝日努德 吴
160 沙吉盖 潘
161 巴亦拉葛赤 边
150 哈吉古特 柴
151 俄勒斯特 梅
152 嘎树努德 赵
153 哈布哈沁 陈
154 失宝赤 宫、龚
155 希日木德 岳、铁
156 囊嘉 王、南
157 塔布囊 乌、吴
158 阿巴嘎纳尔 安、岳
159 宝日努德 吴
160 沙吉盖 潘
161 巴亦拉葛赤 边
162 敖陶格图 林、丁
163 蒲甘 蒲
164 普鲁 杨 头杀@